工人日报-中工网记者 张翀 通讯员 李腾 李鑫
(相关资料图)
王如川是中铁大桥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,京港澳改扩建项目总工程师。自参加工作以来,他先后在兰新铁路、南岳高速公路湘江特大桥、平潭海峡公铁大桥、台州市域铁路S1线、京港澳高速公路改扩建等多个重点工程工作,主持研发企业级工法4项,专利2项,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。
王如川
一个人的“尖兵连”
“他每次都是干项目最难干的阶段,而且大都是重难点项目。”京港澳改扩建五标项目工程部长朱晓章谈起王如川时说到。经历过兰新铁路建设期的狂风怒沙、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建设期的惊涛骇浪、台州市域铁路建设时期的连绵暴雨,王如川所经历的重难点项目确实比一般人要多上许多。他就像“尖刀”,总能刺穿最厚的隔阂,做他人所不愿做的。
工作后第一刀,王如川就盯上了自己。他同其他初入职场的“小白”一样,很快发现了学校和社会的区别,认识到理论和实践的巨大差异。不同的是,王如川有一股狠劲,他白天用脚步丈量每一寸施工土地,熟悉施工的全部流程和每一处细节,晚上研习图纸、梳理工作。和王如川一同分配到兰新铁路的张勇回忆说:“他总是很晚睡,不是看规范就是学制图,挺拼的。”
第二刀,王如川瞄准了方案。地处世界三大风口海域之一的台湾海峡,狂风怒卷千浪高,水深无垠波涛急,平潭海峡大桥险峻复杂的施工建设环境,至今仍为建设者和关注者津津乐道。建设时期,因防撞箱围堰体积大、吨位大的原因,极大影响了吊装、对接、整体下放这些过程,这一问题困扰了一众技术人员。
“那能不能通过外部或者其他办法辅助施工,来保证吊装稳定,确保对接精准呢?”思绪一旦产生就开始无限延伸,各种思绪在王如川脑海中翻飞,经过几天几夜的反复研究论证,最终提出用数控的方法来辅助重达3800吨的围堰吊装和下放。就像是提线木偶,计算机通过液压系统控制八个承重点,各下放吊点处的位移传感器配合实时通讯模块,主控计算机实时分析传感器采集的各点位移数据并进行相应调整,下放过程各点同步性高,从而保证下放稳定,且实际位移精度控制可达到毫米级。
第三刀,王如川看中了创新。他始终坚持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,把科技创新这一动力作为解决重难点技术问题的重要支撑,同时主动把握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这一契机。
在平潭项目时,王如川就参与全封闭液压爬模抗风技术研究,改造后的全封闭液压爬模系统,大大增强了抗风能力,满足了7级风爬升、8级风以下正常施工,14级台风工况下能够确保自身安全。京港澳改扩建项目时,王如川更是将创新理念贯彻到每一处。如今,京港澳改扩建打造的智慧梁厂,不仅得到了企业内部、社会、业主、监理的多方认可,更是成为湖北省第一个大规模智慧梁厂。
王如川及其团队。
团队里的“定心丸”
一个人是干不好项目的,只有一个团队才能将项目做好。王如川在台州市域铁路S1线一期工程首次担任项目总工时,就深知管理的重要性。为此,他加强沟通交流,增强项目技术团队凝聚力,同时积极主动对接业主监理等单位,为项目树立良好形象。他将技术革新,创誉创效作为技术管理的主要抓手,更是将团队合作视为重中之重。
在台州项目温岭火车站特大桥施工时,141个墩位、104孔支架现浇简支梁、15米以上的高墩区域、180吨重辅助桥梁现浇的贝雷梁体系,成为了制约项目施工的主要难题。传统的高空散拆方法耗时长、操作困难、安全风险大,在单侧便道条件下更难以实施,必须进行技术攻关。
独木难成林,王如川发动技术团队集思广益,一个个方法不断提出,却又不断推翻,在一点点归纳总结后,逐步探索出一条可行途径——高墩区钢管贝雷梁支架整体下放装置。简单的说,就是让贝雷梁坐上了“电梯”。相较于传统的工艺,改良后的每套支架的拆除施工周期缩短了7天,并节省操作工人4名,大大降低了贝雷梁支架拆除的施工成本。据估算,全线整体可节约240余万元,工期总体缩短60天,降本增效成果显著。
在京港澳改扩建五标项目,被问及如今技术团队怎么样时,技术人员的回答出奇的一致——很好。可项目前期工作任务繁重,工作压力巨大,这是不可避免的,就算是老员工,也会因为工作任务分配不均衡等种种原因,有些许的抱怨。“那是因为一到晚上,我们所有人就被总工叫着集中办公。大家坐在一起,有困难提出困难,有问题解决问题,在一起办公,大家都看的见,自然就不会产生抱怨。”技术员江凯解释道,“重要的是他会跟我们一起,我们到几点他就到几点,而且比我们走的还晚。”
“他就坐在那里就是整个技术组的‘定心丸’。”项目党支部书记周磊这样评价他。
徒弟们的“领头羊”
“他是总工、是良师,更是益友。”项目新进技术员李中流说。对于人才培养,王如川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。他表示:“工作多不怕,任务重也不怕,怕只怕,只有工作,只剩任务。心一累了,就什么都做不成了。”因此王如川会时常关注员工精神面貌与思想动态,尤其是项目部的“新鲜血液”。
“项目刚开工那段时期确实工作量有些大,我也产生了自我怀疑,究竟能不能把工作干好。这个想法一产生,反而导致工作效率越来越低,心也累了。”技术员江凯说,“我也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发现我状态不对的,在我印象中他只在工作上和大家交谈多一些,很少谈思想生活方面。不过他却意外的找到了我,主动和我谈心,帮我疏导心理,解决困境,谈完后他就带我出去搓了一顿,第二天我就又满血复活了。”
王如川说:“高强度工作肯定会让他们产生退缩,他们辛苦我们都是看在眼里的,不能让他们寒了心。”
不仅如此,王如川在技术指导方面还喜欢“舍近求远”,尤其喜欢批注。“有时候我们交给他复审的材料,其中可能就一点点小问题,他自己动手稍微改动一下就可以,不过他却并不这样做,他会在有问题的地方,用超出改动三四倍的语言描述问题错在哪,应该怎么做,以及这样做的原因。然后再返给我们,让我们自行修改。”
也正是王如川这种不经意间的细致关怀,与“舍近求远”的精神,让他带出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骨干。如今已有3位技术人员已经成长为能独立负责项目技术工作的总工,2位技术人员成长为工程部长。
标签:
美民调:近一半美国人认为美在全球影响力下降_今日热搜
全球播报:12月29日基金净值:华安聚优精选混合最新净值0.8097,涨0.3%
全球日出追光2023直播启动+直播平台+观看入口
国内是否有德尔塔变异株流行?德尔塔与奥密克戎有无共循环或重组?专家回应【科学防疫小贴士】(66) 要闻速递
滚动